2009年3月20日星期五

对外媒的一些看法

关注了最近的纽约时报和泰晤士报的网站,比较两个网站对中国的报道时发现,纽约时报更侧重从人权的角度进行选材,而泰晤士报则比较注重经济民生方面,并且纽约时报对中国的报道较泰晤士报而言更为频繁,而泰晤士报则都比较平均。就文风而言,泰晤士报读来更为平和,纽约时报时时有种策反的感觉。

当然,这并不是说这两家的报道不好,对外媒的关注是一种无奈,更是国内新闻报道的悲哀。国内新闻长期处于喉舌和市井的两个极端。做喉舌的往往看不起市井,而做市井的则嫌喉舌太假。本地电视台的一名记者告诉我,不是不愿意高雅一些,而是高雅不起来。拍摄吵架扯皮是无聊,但是也相对安全,更确切一些,上面需要这样拍。东家长西家短的事儿将贴近生活的鸡毛蒜皮戏剧化,新闻也就有了舞台效果,大家看一看乐一乐议一议,也就行了。新闻若只流于表面的贴近性,甘愿担当起居委会大妈的角色,新闻作为一种职业化的专门存在也就毫无意义可言。

正如曾金燕在代领萨哈洛夫奖的视频中所说,在中国,人人都说慌。谎言说了千遍,连自己都开始信以为真。而新闻,则是这谎言的转播媒介。

当国内的新闻媒体不足以信的时候,外界的任何信息都可以视为是对真相缺位的补充。此时,阅读者已丧失一些辨别能力,认为凡是在国内被禁止的都是真相,而我们翻墙或者从外媒那儿的来的就是真相。真相简单地沦落为只有两个选项的选择题。

然而,由外媒来补偿国内媒体的缺位,却可能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。也许国内一时稳定了,而长期下去,结果是谁也说不好的。

没有评论:

发表评论